失眠、抑郁、焦慮、疼痛、心理、心身診療中心
連云港市第四人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
當(dāng)前位置:
孩子最需要父母給什么禮物?
來源: | 作者:lygsxl2 | 發(fā)布時間: 2020-06-16 | 3151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小時候聽過一個“手端銀碗討飯吃”的故事:有三位父親經(jīng)常到廟里為兒子祈福,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。有一天他們同時被菩薩請去,允許他們從眾多的寶物中每人挑一樣,回去送給兒子。


第一位父親挑了一只鑲嵌著寶石的銀碗,第二位父親挑了一輛包滿黃金的馬車,第三位父親挑了一付鐵鑄的弓箭。得了銀碗的兒子每天熱衷于吃喝,得了金馬車的兒子喜歡在街市上招搖,得了弓箭的兒子整天在山間狩獵。


多年后,三位父親去世,愛吃喝的兒子坐吃山空,把碗上的寶石摳下來變賣,最后不得不手端銀碗討飯吃;愛招搖的兒子每天從金馬車上剝點金子,換回糧食辛苦度日;會打獵的兒子練就了一身狩獵好功夫,經(jīng)??钢C物回來,一家人有吃有穿。這個民間故事有著深刻寓意。


作為父母,如果我們留給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財富,是不可靠的;只有給孩子留下一些生產(chǎn)性的財富,才是真正對他們負(fù)責(zé)。


那么到了今天,什么是我們能送給孩子、可保障他們一生幸福健康的禮物呢?


那便是閱讀、言傳身教、適當(dāng)?shù)淖杂伞?/span>



一、閱讀



閱讀可塑造孩子的智力、品質(zhì)


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具體期望各不相同,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,那就是“孩子一生健康、幸?!边@種大目標(biāo),通過“教育”所能實現(xiàn)的就是:第一給孩子良好的智力,第二給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質(zhì)。


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異,但塑造智力的空間也很大。發(fā)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閱讀,這一點已被現(xiàn)代心理學(xué)研究證實。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與其閱讀量呈正比,閱讀可拓寬見識,讓人獲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識。


蘇聯(lián)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:“一個不閱讀的孩子,就是一個學(xué)習(xí)上潛在的差生?!边@是他多年在教學(xué)一線研究和觀察后得出的重要結(jié)論。

閱讀不但可以塑造一個孩子的智力,還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質(zhì)。


任何一部書,只要是一本好書,往往都充滿真善美的情懷,其核心價值觀也是正面的。這些東西會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。一個從閱讀中經(jīng)歷了豐富的生活,傾聽了眾多的智慧,分享了無數(shù)思考成果的孩子,其思想會更成熟,人生境界會更美好。


很多道德和意識問題,從根本上講,都可以說是智力問題: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。由此也可以得出閱讀的第三層功效——修復(fù)心理創(chuàng)傷。一般來說,人們多少都帶有某種童年時代的心理創(chuàng)傷,只是輕重程度不一樣。


父母和老師都可能會在無意中傷害我們,生活和命運也可能對我們不公。有的人能戰(zhàn)勝這些傷害,有的人則在陰影中傷痛一生。


一個從小建立了閱讀興趣的人,會有更好的自我治療的能力。這一點,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閱讀帶來的智力和心理兩方面良好的基礎(chǔ)。


當(dāng)然,閱讀的功能不可能強大到解決所有的教育問 題。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鎬頭,而蓋一座房子則需要動用許多工具和手段。教育孩子也一樣,閱讀雖然非常重要,但還需要其它要素來配合。




二、言傳身教



家長的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


古人說得多好,“言傳不如身教”,這六個字無人不曉,但有多少人會以此為鏡,真正踐行身教?


常有家長抱怨,說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時,老打別人,講道理沒用,揍一頓也沒用。還有人問,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壞脾氣?其實,這些家長只看到孩子的不是,卻看不到自己給了孩子一個生氣就打人、愛發(fā)脾氣的壞榜樣。而家長用行動告訴孩子的,遠(yuǎn)比言語告訴得多。


為孩子做出表率,不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樣子,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處時是什么面貌——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,你教給孩子的,全寫在這里面了。



當(dāng)父母的,會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常見的問題:

我們明明已經(jīng)在和孩子講道理了

但是他們還是不聽話


首先,要確定一點,我們所認(rèn)為的“聽話”,不是“毫無思考地聽從大人的話”,而應(yīng)該是一種“容易溝通的狀態(tài)”。容易溝通的孩子,其實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邏輯的,具有同理心,而非人云亦云。


看起來很“聽話”,事實上這種容易溝通的狀態(tài)源于父母、老師以及其他大人對他的尊重和理解,一切都是以愛為基礎(chǔ)的,脫離“愛與接納”這個根基來談“聽話”,都是空中樓閣,是不穩(wěn)固的。


1、講道理真的奏效嗎


我們都知道打罵和冷暴力是極其糟糕的溝通方式,所以比起那些暴力手段,很多家長都更偏向于“講道理”。然而講道理真的奏效嗎?所有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用講道理的方式來溝通嗎?不盡然。


2、“不講道理”的科學(xué)


在我們大腦里有個部分叫大腦前額葉,但它不是一下子就發(fā)育好了的,大概要到孩子的青春期(12、13歲左右)才開始發(fā)育,直到孩子25歲才逐漸成熟。換言之,12歲(一個大概的年紀(jì),存在個體差異)以下的孩子,對于一些家長侃侃而談的大道理可能不會真正深刻地體會,越是小的孩子,講道理顯得越無用。


3、身體語言更重要


與孩子(特別是小孩子)的溝通,除了講道理(語言),更適合的其實是“身體語言”。家長的眼神、語氣、動作,都算是身體語言的一部分,善加利用你的身體語言去與孩子溝通,可以很好地調(diào)整孩子身體的神經(jīng)反應(yīng)機制,讓他們更愿意放松自己的戒備,袒露自己的內(nèi)心,有了這樣的基礎(chǔ),溝通才有實效。


善用肢體語言,沒有時效性,卻有實效性,如果講道理真的不奏效,不如就試試用身體語言去緩解孩子內(nèi)心的焦慮、不安與恐懼,建立一種同頻的共情關(guān)系,效果也許會比對孩子大打出手和不停嘮叨更好。


父母的身教不能止步于行為的教育

更應(yīng)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


臺灣心理學(xué)博士洪蘭女士,曾帶一位外國教授去花蓮和臺東旅游。教授一路對路邊的花草樹木非常有興趣,不停地詢問,洪蘭女士對此卻一無所知。突然,教授大喊停車,原來是有一條蛇正在過馬路,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想碾過去。直到蛇過了馬路,教授才說可以走了,并對洪蘭博士說,這是一條美麗的蛇。


這件事令洪蘭博士開始自省,也給她一個機會去思考本土的教育缺失究竟在哪里,她認(rèn)為這正是由于孩子從小就缺少生命教育。


事實上,這種教育缺失不僅存在于臺灣地區(qū),在大陸也是相同的情況。我們的生活伴隨著“社會叢林法則”,如果我們不把一些看似“邪惡”的對象打倒,就無法獲得“更好”的生活。


但是每一種生物存在于世界都有意義,就好像蛇會捕殺老鼠,貓頭鷹會捕殺蛇,這是一個動態(tài)平衡的世界,唯有掌握了工具的人類沖破了這個生物鏈,但這不是我們?yōu)樗麨榈睦碛伞?/span>


我們太過專注于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,因而很少在意周圍的事物。我們?nèi)鄙倌托娜バ蕾p生活中的細(xì)節(jié)美,因為這與成功沒有關(guān)系,對我們來說,人和東西大致分為兩種:有用、無用。有用的留下加以利用,無用的丟棄不再理會。


面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,因為文化課很重要,所以孩子的一天除了吃飯、睡覺,基本與課本為伍。他們很少能有機會拋下課業(yè),單純地去享受自然,去感受生命的可愛,去觸摸世界的美好。即使春游也需要肩負(fù)“游記”的壓力,而不能完全敞開自己。


孩子們不能在生活中去感悟生命的美好,課本也無法教會孩子去熱愛并尊重一切生命。如果家長的身教還不能能為他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,孩子的成長就讓人憂心了。



三、適當(dāng)?shù)淖杂?/strong>



給孩子選擇權(quán)、嘗試權(quán)與犯錯誤權(quán)


每當(dāng)談到給兒童自由的時候,常會遭遇質(zhì)疑。質(zhì)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為“放任自流”或“無法無天”。它顯示了我們對自由的理解尚處于一個幼稚的階段。


給孩子自由,不是對孩子放任不管,而是意味著你需要給孩子“三權(quán)”:選擇權(quán)、嘗試權(quán)、犯錯誤權(quán)。怕孩子犯錯誤,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,孩子一旦失敗就大加指責(zé),這樣的家長,就是強權(quán)家長,他們對孩子“關(guān)心和付出”越多,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。


自由和尊重是一個硬幣的兩面,全社會都在談“尊重孩子”,卻在“自由”的觀念上出現(xiàn)盲區(qū),尊重也就變成了空話。哲學(xué)家弗洛姆說:“如果沒有尊重,愛就很容易墮落為統(tǒng)治和占有?!币粋€被管制太多的孩子,他失去了探索和認(rèn)識世界的機會,也就失去了自我認(rèn)識和調(diào)整的信心。一個人,首先是個自由的人,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。


自由的同義詞不是放縱,而是選擇力和判斷力。那些真正幸福快樂的孩子,是那些真正獲得了自由的孩子,他們更清楚行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。


而一個無法無天的孩子,其行為只是放縱,而非自由。放縱是壓抑的后果,是選擇功能的失效。這樣的孩子內(nèi)心軟弱無力,因為他喪失了對自己的掌控力。


能否給孩子自由,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達(dá)關(guān)愛、有質(zhì)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塊試金石。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態(tài),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價值,才能把“自由”這個無價之寶送給孩子。



父母和孩子,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(guān)系?,F(xiàn)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識:給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給孩子最可靠的財富。但到底給孩子的“教育”是什么,家長之間差別巨大。這個差別,主要不是理念、身份、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別,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別。這些會決定你給孩子的到底是銀碗、金馬車還是良弓。



 

無論都市或鄉(xiāng)村,貧窮或富有,高官或平民,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給孩子:培養(yǎng)孩子的閱讀興趣、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、親自做出良好的表率。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給孩子的財富,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饋贈。


心理學(xué)院
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日本在线,久久国产免费2020,性XX色XX综合久久久X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