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眠、抑郁、焦慮、疼痛、心理、心身診療中心
連云港市第四人醫(yī)院臨床心理科
當前位置:
病人常見的心理問題。
來源: | 作者:lygsxl2 | 發(fā)布時間: 2019-06-03 | 558 次瀏覽 | 分享到:

()焦慮

焦慮是預期要發(fā)生不良后果時的一種復雜情緒反應,其主要特征是恐懼和擔心。焦慮主要表現(xiàn)為交感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機能亢進。急性焦慮的癥狀為:煩躁不安、神經(jīng)過敏、震顫、心悸、出汗、呼吸困難、厭食惡心、腹部不適等。體征為皮膚濕冷、蒼白、瞳孔擴大、心動過速、氣促、呼吸深大、血壓升高等,進一步發(fā)展也可能使副交感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活動增強,出現(xiàn)胃腸活動過頻而腹瀉。

焦慮反應的心理狀態(tài)很復雜,一般說來會導致心理活動增強,以致忐忑不安,出現(xiàn)失眠,并伴有頭痛。言語變化方面,有人變得越說越快,而不間斷;有人聲音提高;有人變得吞吐猶豫,因難用適當?shù)脑~匯而口吃;注意不集中,對簡單的問題也難回答。他們對醫(yī)護人員,有的坦白承認恐懼;有的則極力否認焦慮的存在,他們不提任何問題,也避免談論自己的病情;有人故作姿態(tài)來掩飾自己的焦慮;有的人則以敵意和攻擊來反應自己所感受到的威脅;有人則提出不合理的特殊照顧;等等。醫(yī)護人員要以同情的態(tài)度和足夠的耐心進行有效的引導,給病人以哭泣和傾訴的機會,有助于疏泄積累的緊張和焦慮,對此,醫(yī)護人員需作細微觀察和分析。病人的焦慮一般說來可分三類:

1.期待性焦慮即面臨行將發(fā)生的但又未能確定的重大事件時的焦慮反應。常見于尚未明確診斷或初次住院的病人,不了解自己疾病性質(zhì)和預后的病人等等。

2.分離性焦慮病人住院,不得不和他所熟悉的或心愛的環(huán)境和人分離,包括配偶、子女、親朋、同事、家庭和單位等。這些原來的心理生活的支柱和環(huán)境,一旦分離,便會產(chǎn)生分離感而伴隨情緒反應。特別是依賴性較強的兒童和老年人,容易產(chǎn)生一些心理問題。

3.閹割性焦慮 這是一種針對自我完整性的破壞或威脅所造成的心理反應,也屬一種分離性焦慮。從自我的心理發(fā)展來看,軀體的完整性是自我完整性的一個重要部分。最易產(chǎn)生這類反應的是要行手術切除某臟器或肢體的病人,他們的閹割性焦慮十分強烈。但有人對即使是抽血、引流、胸透等各種治療、檢查也認為是對軀體完整性的破壞。

()退化

退化或稱幼稚化,即其行為表現(xiàn)與年齡、社會角色不相稱,退回到嬰兒時期的模式。

1.自我中心加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,以一切事物和人際關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為行事前提,過去他考慮并照顧到他人的需要,現(xiàn)在則主要為了自己,常被指為自私自利。隨病情好轉有可能去關心鄰近病人和周圍事物,自我中心減輕是病情好轉的一個信息。

2.依賴性加強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喪失和降低,需要依賴醫(yī)護幫助,需要家人照料,這是正?,F(xiàn)象。依賴不足,容易造成新創(chuàng)傷或不良后果;依賴過分,不利于樹立病人戰(zhàn)勝疾病的信心。依賴性加強常伴隨有自我感覺異常,一會兒這樣,一會兒那樣,無所適從。特別是接受暗示性和自我暗示加強,容易接受醫(yī)護人員的指示行事,但又可能在內(nèi)心產(chǎn)生矛盾,情緒波動。

3.興趣狹窄全神貫注自身機體,而對以往感興趣的事物表現(xiàn)冷漠。不但對病前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,而且對興趣的領域會收縮變小。應采取措施吸引病人對事物的廣泛興趣,轉移他對自身的注意,這是一種良好的調(diào)節(jié)。

退化并不完全是有害的反應。通過退化,病人可以重新分配其能量,以促進痊愈和康復。適度的退化是一種重新整合過程,有利于痊愈和康復。值得注意的是,醫(yī)護人員要根據(jù)病情好轉情況,吸引他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逐步為病人角色轉化為原有社會角色準備條件。

()主觀感覺異常

與自我中心相聯(lián)系會出現(xiàn)主觀感覺異常,就是指人患病之后,主觀感受和體驗與正常時有了差異。除病體反應外,主要因為病人患病之前集中精力忙于工作和學習,心理活動經(jīng)常指向外界客觀事物,對自己的軀體狀況不太留意;病人一旦患了病,就會把注意力及時轉向自身,感覺異常敏銳,甚至對自己的呼吸、心跳、胃腸蠕動的聲音都能覺察到。由于軀體活動少,環(huán)境又安靜,感受性也提高了。不僅對聲、光、溫度等外界刺激很敏感,就連自己的體位、姿勢也覺察得很清楚。比如,一會覺得枕頭低,一會覺得被子沉,一會埋怨床單不平展,不時總翻身。缺乏經(jīng)驗的醫(yī)務人員往往指出病人事多,實際上這是病人合乎規(guī)律的心理反應。同時,由于主觀感覺異常,病人還會出現(xiàn)對客觀事物錯誤的知覺。比如時間知覺,住院病人總感到時間過的慢,特別是對于病情遷延、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,有度日如年之感。久病臥床者會出現(xiàn)空間知覺的異常,躺在床上會感覺房間或床鋪在搖晃或轉動等。也有這種可能,正常人認為鮮美的味道,卻可能引起病人的反感;正常人認為美麗的顏色,病人看到后會感到心煩;正常人認為悅耳的聲音,病人可能會感到刺耳。有的病人因病情需要住進隔離室或重癥室,由于感知覺刺激單調(diào),會使病人感到孤獨、無聊和不安,甚至出現(xiàn)思維混亂、幻覺等。對于病人出現(xiàn)的感覺異常,應寄于同情,從心理上給予支持和疏導,并輔以必要的治療。應當指出的是,病人有些異常感覺,很可能是軀體疾病的心理反應,不應與上述感覺異?;鞛橐徽?。

()猜疑

猜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,它是缺乏根據(jù)的猜測,會影響人對客觀事物正確的判斷。一些病人對診斷表示疑問,主觀上不情愿得病,常有我實際上沒有病、我怎么會得這種病等想法。猜疑還可以泛化涉及整個醫(yī)療過程,對治療、用藥、檢驗等都作猜疑反應。聽到別人低聲細語,就以為是在議論自己的病情,覺著自己的病情加重,甚至沒救了;對別人的好言相勸也半信半疑,甚至曲解別人的意思;總擔心誤診,怕吃錯藥、打錯針等等。由于缺乏醫(yī)藥常識和主觀感覺異常,胡亂猜疑,胡思亂想,惶惶不安。于是產(chǎn)生種種質(zhì)問要求解答,諸如:我為什么該得這種病?…“為什么同樣的手術他是良性我是惡性?”等等。一些文化落后的人群里還會有種種迷信色彩的認識。這種要求醫(yī)護人員作耐心的解釋,并以嚴謹?shù)膽B(tài)度進行醫(yī)療處置,特別是要防止那些對醫(yī)學似懂非懂、道聽途說的一些解釋的影響。

()憤怒

病人常感到憤怒。他可以為一些小事而發(fā)火,也可能為自己不能自理而惱怒。這種憤怒常伴隨著認為自己患病是不公平的,是倒霉。這種莫名的怒火,可能是潛意識的,有如幼兒出現(xiàn)的無理由的攻擊性行為。他可向周圍的人,如親友、病友甚至醫(yī)生、護士,毫無理智地發(fā)泄。應當認識這種受疾病折磨的易激惹狀態(tài)是患者的心理反應,要有足夠的容忍力來應對。憤怒還有可能轉化為自戕和抑郁。自戕可以是拒絕正當治療、逃避服藥、甚至破壞正在采取的措施和已經(jīng)取得的療效。自戕和抑郁是攻擊性情緒轉而攻擊自身的表現(xiàn)。同時,抑郁也可能有助于保存能量,對人有保護意義,但從總體來看,是不利于病情轉歸和身體康復的。

()孤獨感

與分離感相聯(lián)系,病人易感孤獨。一個人生病而離開了家庭和工作單位,住進病房,周圍接觸的都是陌生人。病人恢復健康的希望落在醫(yī)護人員身上,而醫(yī)生每天僅在查房時和病人說幾句話,護士定時打針送藥,又極少言談。這樣病人自然產(chǎn)生一種孤獨感。特別是小病室的病人,更易產(chǎn)生孤獨感。老年病人也容易產(chǎn)生孤獨感。值夜班護士經(jīng)常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有的病人睡不著覺就打信號燈找護士,也有些病人莫名其妙地在值班室門口站著。除了其他原因外,就是他們有孤獨感,希望別人陪伴,說幾句話,以得到心理上的寬慰。訓練有素的護理人員能充分理解病人的這種心理。例如遇到病人總打信號燈,決不訓斥病人說:你怎么這么多事!”而是輕聲問病人,是不是需要喝水。如果什么事也沒有,就去給他蓋一蓋被子,理一理枕頭,使病人帶著安慰、進入夢鄉(xiāng)。同時也應看到,護理人員的這些行動,得到安慰的不止是一個病人,而整個病室的人都會感到溫暖。與孤獨感相聯(lián)系,還會有被遺棄的焦慮。由于暫時或不同程度地喪失生活能力而自殺。自感無助于家庭和社會,反而成為家庭和社會的累贅,感到孤獨和被遺棄,甚至情緒憂郁而萌發(fā)輕生意念。必須組織其親屬朋友和同事進行探望、照顧,使病人與親友、同事間保持親近的關系。

(>失助感和自憐

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對所處情境沒有控制力并無力改變它的時候,就會產(chǎn)生失助感。這是一種無能為力、無所適從、聽之任之、被動挨打的情緒反應。這種失助感還可以泛化而導致失望和抑郁等臨床表現(xiàn)。這是由于感到生命受到威脅的心理應激,自我價值感的喪失,自信心降低所造成的。與失助感楣聯(lián)系,病人往往會出現(xiàn)自憐自悲情緒,為什么我偏偏生這種病?…“老天爺為什么和我過不去?”可能表現(xiàn)為大發(fā)脾氣,以發(fā)泄內(nèi)心的怨與恨;甚至表現(xiàn)為類體克狀態(tài)、麻木不仁,感到處于夢樣狀態(tài),或不能活動,或做些對人對己都毫無意義的活動;也有的病人面對鏡中的自己告別,回首往事,留戀人生。這種消極情緒極不利于治療康復,要給以心理支持激發(fā)其能動性,轉化不良心境。使之感到能有所期待。

()期待

病人的期待心理乃是指向未來的美好想象的追求。一個人生病之后,不但軀體上發(fā)生變化,心理上也經(jīng)受著折磨。因此不論急性或慢性病人都希望獲得同情和支持,得到認真的診治和護理,急盼早日康復。這種期待心理促使病人四處求藥,八方投醫(yī)。他們寄托于醫(yī)術高超的醫(yī)生,寄托于護理工作的創(chuàng)新,寄托于新方、妙藥的發(fā)明,幻想著醫(yī)療奇跡的出現(xiàn)??傊?,就是期待著康復、期待著生存。那些期望水準較高的病人,往往把家屬的安慰、醫(yī)生護士的鼓勵視為病情減輕,甚至是即將痊愈的征兆;當病情加重時,又期待著高峰過后即將出現(xiàn)好轉;當已進入危險期,也期待著有起死回生、轉危為安的可能。這種心理對病人是一個渴望生存的精神支柱,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(tài),客觀上對治療是有益的。當病人看到醫(yī)護人員以實際行動向病人所期待的方向努力,病情果真向既定目標轉化,更加鼓舞他們與疾病作斗爭。但有的病人所期待的目標是無事實根據(jù)的,所以往往會落空。一旦落空,病人會陷入迷惘之中,情緒消沉、精神崩潰,導致失助感和自憐,這是要預防的。從心理學的觀點講,醫(yī)務人員應當引導病人總往好的方向想,總是有期望,這是少受精神折磨而且有助于康復的巨大力量。即使預后不佳,也應當讓病人有盼頭,感到生命有希望。

心理學院
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,欧美日本在线,久久国产免费2020,性XX色XX综合久久久XX